大数据时代,谁在裸泳?
数据开放,时代发展的必然
不良应用程序在后台悄悄收集并上传用户隐私资料
大量的不良应用软件、恶意程序在用户联网的时候会悄悄收集用户的隐私资料、上传用户的私密文档(如照片、视频)或以P2P的方式分享用户计算机中的资源造成用户隐私被窃取或被泄露。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一年来,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原因,导致网民损失总体约805亿元,人均124元,其中约4500万网民近一年遭受的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 黑客攻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与用户隐私的泄露
互联网上大量的黑客攻击事件给网民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Uber曾发布公告,称其数据库遭到第三方黑客入侵,50000名司机的信息泄露,包括司机姓名和驾驶证号。在12306用户信息泄露事件中,黑客以“撞库”的方式造成12306网站海量的用户个人信息被泄露,包括几乎用户所有的私密信息: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等。
情侣非友好分手后被恶意曝光以往私密信息
爱情是美好,值得回忆的。大量情侣在热恋期间拍摄了私密照片或视频内容,一旦非友好分手,就面临被恶意报复、威胁、敲诈的风险。或者因保管不善,被恶意程序非法窃取或上传,给当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与精神上不可弥补的伤害。 用户设备中的信息被P2P网络分享
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互联网上内容分享的速度。数以亿计的用户在该网络中共享了海量的信息资源。然而对系统错误的使用和配置很可能导致用户的隐私文件暴露在整个共享网络当中,造成用户隐私的泄露。国内用户所使用的视频播放软件、下载工具、社交软件等众多应用采用了P2P技术,会后台扫描用户计算机中的资料,并分享出去。
用户设备意外丢失造成的隐私泄露
无论是出差还是旅行,我们都会带上自己的移动终端: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IPAD等信息设备。这些设备里存了多少我们的商业机密或者个人隐私?一旦丢失,或多或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或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涉及到机密信息甚至会面临法律上的风险。据调研机构Gartner公司的统计,平均每53秒钟就有一台移动终端设备失窃。